产品的角度来说,滴滴仅仅做了匹配,但没有做(到)智能匹配。智能匹配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然后投其所好。显然,滴滴给了乘客一个最烂的选择。这就好像,你去买瓶饮料,人家丢给你一瓶毒药。
中美贸易战的头条被滴滴司机事件迅速抢走,紧接这是某更蹭热点结果自己成了热点,加之之前内涵段子被关等一系列事件。本文不是蹭热点,没有事件回顾和爆料。作为一名产品产品经理,仅从产品和互联网的角度,引以为戒,做对和做好产品。
滴滴事件
这是一概率事件。概率的意思就是不管怎么做,只能降低,不可能100%的杜绝。作为平台型互联网产品的标杆产品的滴滴,不过是最高效率的链接了一个乘客和司机,结果仅仅匹配,做到了最差匹配,大大提升了犯罪的可能性。
杀人的是司机,这是一个今天不犯罪说不定那天就会犯罪的人,可能出现在打车产品,也可能是外卖产品,也可能跟互联网没有关系的线下犯罪。而恰巧,他跟互联网产生了关系。
产品的角度来说,滴滴仅仅做了匹配,但没有做(到)智能匹配。智能匹配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然后投其所好。显然,滴滴给了乘客一个最烂的选择。这就好像,你去买瓶饮料,人家丢给你一瓶毒药。
请不要把资格审核当做一句话。司机刘某使用他人的驾照注册,滴滴号称有人脸识别。这都能审核成功我不做评价。滴滴此大公司尚且如此,可见大多数的公司都没有尽到这个业务,或出于成本(收费不便宜,而且小平台也很难被受理),也可能没有考虑到后果。
对于品行的和衡量和审核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,没有纳入互联网行业审核范围之内。鉴于此,建议对于可能潜在安全风险的行业(出行、某类社交)的注册引入品行审核。尽管有难度,但是也不是不可以实现,如信用体系已经建立并发挥作用了。智能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切都可以数据化,也一定可以数据化,只要可追踪,就是有可能实现的。
因此衡量一个功能要不要做,一是考虑做了可以带来多大的价值,对用户对平台。其次不做有多大的负面效应带来多大的伤害,对用户,对自身;第三,考虑产出比:付出和成本收益之间值不值。第四,考虑一下万一极端情况发生了,(平台)是否能承受的起?
也许滴滴可以这样:
做一个司机与乘客的性别匹配,某一时间段内可以开放性别选择,如深夜(女)只选择女性司机以提高安全性,相对的降低风险,可能会打不到车;如车内安装一键报警硬件装置;贵全程监控系统;贵社交做不做有待商榷。收集司机品德行为数据,筛选出推出明星司机,同等条件下优先匹配。
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在打社交这张牌,有共同价值导向的社交才有意义,否则不是死就是灾难。比如得到提供知识,可以以相互学习交流为价值导向做弱关系社交,我也可以以影视爱好者的身份加入可以给我提供可剧评、推荐等价值导向的社交群体,对我的价值也仅此而已。你说cp算不算,cp也是有共同目的的。除此之外,我找不到其他理由在线上跟一位一无所知素,未平生的陌生人莫名社交。因此,旁生的社交属性还是不要强行顺路,拔苗助长了吧!
(自)媒体的价值
某更事件体现了时下一些(自)媒体越来约缺乏正确的价值观。如果说非要体现价值观的话,那就是为流量而战,为博眼球而生,瞎说,胡说.社会舆论,环境也是提供支持:微信公众号,今日头条,百度百家号,一时间文章泛滥,有价值的内容却没有几篇。可以持续的提供优质和有见解的内容服务的才可以称谓明星。反观时下互联网的一些(自)媒体,宣称是各种X度有价值的媒体,事实是净化和删除这些有"价值"的产物,反而成为最有价值意义的事情。
谷歌已经在算法上开始对虚假新闻进行过滤了,权威价值媒体咨询一定会产生并承担起社会责任。垃圾谣言不断产生——被搜索——被应用——各种悲剧。想想都可怕。
互联网改变世界,也要在痛苦中前行。不要觉得现在互联网多么发达,马航370还没有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