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养老金融,开拓“老有所养”新空间

2020-06-05 10:37

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,人口高龄化也相伴而来。有观点认为,自工业革命以来,人的预期寿命每10年会增加2-3岁,“百岁人生”已不再是梦想。


人类寿命的增长,也在加速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。


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报告显示,2019年全世界约9%的人口超过65岁,而到2050年,这一比例将达到16%。2019年80岁以上的人口约1.43亿,到2050年预计4.26亿。


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到2018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.49亿人,占总人口的17.9%。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。


根据联合国定义,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%时,意味着进入了“老龄化社会”。在周边国家,韩国正在迈入“超高龄”社会,日本提出打造“永不退休社会”。


demo.jpg


“有些人70岁了,但身体硬朗,对新事物接受很快,不能说他已经老了。社会对‘老’的认知在改变,影响着养老理念和社会治理。”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做客《金台圆桌》时表示,衡量“老”的标准正在变化,不再以年龄作为唯一维度。


传统家庭养老模式,依靠代际关系。但当老人生病时,子女在平衡人的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时,“父母在不远游”“养儿防老”的理念就与现实脱节了。


目前,在生活中60岁照顾90岁的现象并不少见,一人生病全家上阵,“熬着”还照顾的不专业,养老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需求。大家也在思考,当不能居家养老时,如何发挥社区和专业养老机构的作用。


而最先遇到的问题是,钱从何来、供给够吗?


解决路径:养老金三个“支柱”需要平衡


demo.jpg


2020年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,要“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,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”“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,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”。


据了解,我国现行的养老金体系框架包括公共养老金(第一支柱)、职业养老金(第二支柱)及个人养老金(第三支柱)。


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表示,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属于政府兜底,采取现收现付模式;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由政府给予税收优惠,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;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由政府给予税收优惠,个人自愿参加。


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、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也表示,养老金第三支柱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建议,抓紧研究出台第三支柱政策文件,提升制度覆盖面,优化制度建设,建立市场化的投资运营体系。


高质量养老:养老服务和产业配套同样重要


demo.jpg


除养老金外,养老服务的可得性和养老产业的支撑,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。


目前,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,随着家庭小型化、空巢化以及快速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,越来越多家庭面临照料者缺失的问题。


全国政协委员、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表示,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高龄、失能、失智老年人长期护理难题的重要方式。他建议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,缓解养老难、养老贵问题。


“建议在社会保障框架下,制定独立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。综合挖掘各级财政补贴、单位缴费、个人缴费、社会捐助、慈善捐助、福彩资助等多元化筹资渠道。”李晓鹏建议,鼓励保险公司经办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业务,逐步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险体系。


金融在服务养老的同时,养老也为金融展业带来空间。记者梳理发现,不少金融机构密集布局养老金融业务。例如,中信银行提出“有温度的养老金融服务”,开启针对老年客户的专属金融服务;建设银行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;泰康保险探索金融保险与医养结合。


在2020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围绕“推动消费回升”提及“发展养老服务”。董克用认为,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,养老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不足时的被动养老,正逐渐向丰富老年生活的主动“享老”转变。


内容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

Copyright2018贵州自由客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黔ICP备16000950号